正规炒股配资杠杆平台 专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陈玮冰:中国如何助力非洲成为另一个“世界工厂”
记者郑青亭、实习记者钟汝熙北京报道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以峰会的形式举办。中非双方将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商合作。
据悉,峰会期间将平行举行4场高级别会议,议题分别为“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日前表示,这四大议题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主题和要求,体现了中非对现代化发展的共同关切和期待,也是新时代中非合作论坛建设的重点方向。
很多非洲国家资源禀赋良好、人口优势明显,但为何长期以来却陷入了“资源诅咒”?非洲的现代化进程面临哪些挑战?与欧美传统的对非合作模式相比,中非经贸合作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中国的“园区经济”模式在非洲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玮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谈及对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的期待,陈玮冰表示,本次峰会将结合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路,将中非合作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使中非合作关系成为新质生产关系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有助于非洲国家提升其科技水平、工业化水平,也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解决非洲的就业以及贫困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玮冰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将成新热点
21世纪: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之后,中非友好大家庭再一次聚首北京。你对本届峰会的召开有怎样的期待?
陈玮冰:2018年的北京峰会取得了十分丰厚的成果。6年后,中非合作论坛再次在北京举办,势必会将中非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认为,本次峰会将结合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路,将中非合作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使中非合作关系成为新质生产关系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助于非洲国家提升其科技水平、工业化水平,也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解决非洲的就业以及贫困问题。
21世纪:如今,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怎么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在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方面起到的作用?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哪些领域正在成为中非合作的重点?
陈玮冰:2018年的北京峰会提出了600亿美元的中非合作基金,涉及基础设施、工业、农业、环保等多个领域,特别是,中国的产业园模式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欢迎。在尼日利亚建设的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和位于肯尼亚的珠江经济特区等,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也在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为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以及由贫困导致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做出了贡献。此外,过去几年,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越来越受到非洲国家的重视,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在未来的中非合作中,绿色经济、清洁能源开发与投资、数字经济等,将成为热点领域。中国是非洲可靠的伙伴、真诚的朋友
21世纪:目前,中国同52个国家和非盟委员会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怎么看非洲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在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二个金色十年,哪些领域有望成为中非合作的重点?
陈玮冰: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非洲政府及人民的普遍欢迎,这不仅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扎扎实实地为非洲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福祉。“一带一路”倡议在中非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我认为是“非洲人民幸福生活的推动者”。
在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我认为,可以直接触及民生的领域将成为其重点。预计中方会继续帮助非洲改善基础设施,包括社会型基础设施(医院、水利设施等)和经济型基础设施(码头、机场、高铁等);同时,中方也会帮助非洲提升当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农业制造业、手工业等。
21世纪:非洲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有何特殊性?
陈玮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的特殊性在于中国更加注重提升当地人民的幸福感,包括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医疗水平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这些贴近非洲真实需求的合作说明,中国希望成为非洲人民幸福生活的推动者。
21世纪: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十年会有什么变与不变?
陈玮冰:不变的地方是,仍然会有很多项目以“交钥匙”的方式开展合作,这减少了不必要的寻租问题。有变化的地方是,会有更多“小而美”的项目。2021年11月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就提出,今后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加强统筹谋划,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因此,我认为,未来会有更多金额相对较少但能够有效改善民生的项目。中国要帮助非洲成为另一个“世界工厂”
21世纪:去年8月中方发布的《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指出,中国愿支持非洲发展制造业、数字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支持非洲早日实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的工业化。你怎么看这一倡议的内涵?
陈玮冰:这是中非合作的一个大方向,随着世界能源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在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较好地帮助非洲国家进行绿色、协调和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
当然,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克服重重挑战。首先,很多非洲国家的市场不是很大,对于中国产品的认知度也还不高。实际上,在小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板等新能源产业,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寥寥无几,竞争主要集中在国内各个厂家之间。但如何让这些产品进入非洲人民的视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次,中国企业可能在非洲需要应对国际厂商的竞争,它们是处于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竞争状态。因此,中国企业不仅不能固步自封,还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以维持竞争力;同时,也要抓住现有的优势,在非洲继续扩大其市场。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中方要支持非洲发展的工业化,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核心,而非以油气产业为基础,旨在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发展,使其可以真正地成为继中国之后的另一个世界工厂。
21世纪:很多非洲国家资源禀赋良好、人口优势明显,但为何长期以来却陷入了“资源诅咒”?怎么评价非洲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非洲的现代化进程面临哪些挑战?
陈玮冰:“资源诅咒”源自于殖民时期,也受到了国家发展路径依赖的影响。过去,非洲国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了增加外汇形成了以资源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长此以往,非洲国家的经济对大宗商品出口高度依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资源往往被少数人控制,导致了腐败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诅咒”的现象。
要打破这一魔咒,非洲可以通过中非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当前,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整体不高且高度分化,而且缺乏完善的产业链。从区域来看,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工业化水平相对较好,东部非洲和西部非洲相较处于中游位置,中部非洲是最弱的。从产业来看,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工业还是以矿石的生产和加工为主;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薄弱,有些国家有农产品加工、化工产品生产,但其他的就很有限了。
目前,非洲现代化进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部分非洲国家政局动荡、世界格局变化较快、黑天鹅事件频发等。这些对于非洲本就脆弱的工业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中国“园区经济”模式助力非洲经济增长
21世纪:与欧美传统的对非合作模式相比,中非经贸合作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能否列举一两个中国企业在非洲制造业投资的成功案例?在这些案例背后,有哪些共同的因素?
陈玮冰:过去几十年当中,非洲的对外合作经常处在不平等的地位,被强加了很多政治上的不合理要求。与西方国家附加政治和人权等条件的所谓“援助”不同,中国遵循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原则,得到了非洲国家的高度评价。
中国对非合作以经济合作为主,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南方国家,中国真正理解非洲国家的需要,互利共赢的中非合作为非洲减少贫困、创造就业、实现繁荣做出了贡献。
目前,新南方集团在非洲拥有两个工业园区,分别是位于尼日利亚的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和位于肯尼亚的珠江经济特区。这两个带有广东色彩的工业园区,正成为粤企走进非洲的代表之作。这两个工业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提升了当地的工业化水平。此外,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了国际鞋城和轻工业城等项目,为埃塞解决就业、出口创汇做出重大贡献,成为当地知名的中国企业。
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由于中国对非合作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在推动经济务实合作时想法更加纯粹,真心实意希望能够帮助非洲国家繁荣发展。因此,如果非洲国家政府能够提供良好的投资条件,看好非洲发展前景的中国企业都愿意去投资。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非洲国家政府也非常希望加强同中国的交流合作。
21世纪:如你所说,很多非洲国家都希望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甚至是学习中国建起了经济特区。怎么看工业园模式对于推动非洲国家发展的效果?以农产品加工为例,中国企业在帮助非洲产业链发展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陈玮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中国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汇集了资源、集中了政策、提供了投资平台,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企业、资金、技术入驻,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经贸合作区模式成为中非投资合作发展的重要依托,其核心是推动整条产业链的对非出海,与单个企业单打独斗相比,更像是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降低单一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有助于非洲由依赖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型,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目前,中国的“园区经济”模式在非洲有百花齐放的趋势。
说到非洲的农业发展,非洲国家特别希望将产业链中游留在非洲,即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在当地直接加工,然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而不是直接拿走非洲农产品,然后在本国或其他国家进行加工。当然,中国企业也在慢慢尝试把炼油厂、布匹制造厂、成衣厂转移到非洲国家,这就解决了非洲产业链中游甚至是下游的问题。非洲农业上游阶段,也就是农业种植阶段正规炒股配资杠杆平台,主要面临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的农业是集约化生产,但非洲目前生产力依旧不足,因此,即使中游产业过去了,非洲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农产品。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正在努力帮助非洲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